新聞來源:眉山網
更新時間:2018-03-23 09:57:20
責任編輯:雷堯
四川省眉山市丹棱縣推行農村垃圾分類
日子好了,環境美了
人民日報記者 劉裕國
“空氣新鮮了,村道整潔了,河水變清了,你說這日子過得多來勁兒!”站在自家院子里,四川省眉山市丹棱縣丹棱鎮龍鵠村五組村民柴登科自豪地對記者說。
丹棱縣是橘橙之鄉,幾年前農民年人均收入就直抵兩萬元。然而,腰包鼓起來的農民仍有不少煩惱。“那時村里這條河,又渾又黑,臭氣熏天,爛水果、爛紙袋、破塑料袋,地里路上院里到處都是,遇上刮大風,這些破爛東西連同塵土卷得滿天飛,連房門都不敢開。”柴登科說。
為給農村群眾打造一個整潔優美的居住環境,丹棱探索“因地制宜、分類收集、村民自治、市場運作”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新模式。
老柴是新模式的受益者。2016年年初,他以3.6萬元拿下村里第二輪垃圾清運招投標項目,買了一輛機動三輪車,每天在20多個農戶聯戶分類垃圾池和村垃圾集中收集站來回奔跑,將清理的垃圾交給縣里的壓縮式專用垃圾運輸車,運送到眉山市垃圾處理廠,進行處理和資源化再利用。
眉山市城鄉環境治理辦主任萬廷建告訴記者,目前眉山市垃圾處理“戶分類、村收集、鄉(鎮)運輸、縣(市)處理”治理機制已實現全覆蓋。
“改變一些村民亂扔垃圾的陋習不容易。”龍鵠村黨支部書記羅朝運說,為提升村民的責任意識、參與意識、監督意識,沒少花心思。后來村里想出一個辦法:村民每人每月出1元錢,補充政府以獎代補的垃圾清運費。“1元錢從腰包里一掏,村民的主人翁意識顯著增強。哪個角落有垃圾、不整潔,就有人用手機拍下來,用微信發給村組干部,要求整改。”
在丹棱縣,各村通過《村規民約》,形成了村組干部、承包人、村民三方監督的互動管理辦法。全縣各村都組建了衛生管理小組和村民代表衛生監督小組,村組干部人人都是衛生管理員。
去年7月,龍鵠村有了第一家農家樂。當上老板的三組村民張志明一臉興奮:“環境美了,來村里品嘗鮮果、欣賞田園風光的城里人也多了。春節期間我每天接待5桌客人,火爆的生意延續至今。”
轉自03月20日《人民日報》
分享到